希夏邦马峰初探–最高的处女峰(作者:谢自楚)
发布时间: 2016-09-19 10:08

  1964年元旦刚过,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到我们单位:准备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 “希峰在哪里?有多高?考察什么?”我带着这些疑问随同施雅风先生火速赶到了北京。

  在中国科学院院部,竺可桢副院长简要交待了希夏邦马峰考察的来由和意义。原来,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上第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完全位于我国境内。虽然希夏邦马峰是极高峰中的最低者,但却是惟一未被征服的处女峰,成为当时世界登山界翘望的热点。

  中国登山健儿在1960年首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后,就开始筹划和准备向希夏邦马峰进军,已经进行了3次侦察。按照惯例,我国重大的登山活动总是邀请科学工作者参加的。希夏邦马峰是一个科学空白区,登山队更希望中科院组织精干的科学考察队,作为登山队的组成部分参加希夏邦马峰的登山活动。中国科学院领导对这次科学考察非常重视,1月中旬,就迅速组建了考察队,施雅风、刘东生先生分别被任命为正、副队长,全队共14人,黄茂桓、季子修和我组成冰川组。2月l0日,科考队大多数队员与登山队员在拉萨集中,在登山队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登山训练。当时,大家对这次考察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激动的心情,但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深。在拉萨附近的一个山头的登山训练中,刘东生先生同我们谈起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故事。最后,他强凋说:“一些大的探险活动往往造就一批大科学家,青藏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是解决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

  现在回想起来,希夏邦马峰考察正是“青藏效应”的开端,推动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第二次大规模考察和以后的多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几十年来,“青藏效应”已经造就了我国在地学、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几代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科学家。

—–谢自楚(文章转载自谢自楚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1f196f010190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