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环境变迁 候鸟也能变留鸟


  西藏林周县近来发生了一件怪事:在这里,每年10月初就该飞往东南沿海越冬的鸬鹚,已经到了12月,居然留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拉萨河上游。候鸟变成了留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认为,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把迁徙看作候鸟的一种本能,这不仅是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尤其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候鸟与留鸟的分别,并没有不可跨越的天堑,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当然,部分留鸟不具备长途迁徙的能力,想要变成候鸟没有这么简单,但候鸟变成留鸟,却只需要适宜的天时与地利。

  在山西省灵丘县黑鹳自然保护区,也发生过候鸟变留鸟的事件。黑鹳是典型的候鸟,原本要飞到南方过冬,但自2008年开始,就有相当数量的黑鹳在灵丘当地繁殖,而且在当地越冬,成为留鸟。

  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研究,黑鹳变为留鸟,主要是环境、气候两大因素使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不断改观,植被、湿地有所恢复,大部分河段不封冻,水里有可供觅食的小鱼、小虾和水草,为黑鹳越冬提供了食物。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加之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为黑鹳提供了一个比较暖和的生存环境。

  这种说法得到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佐证。该所研究发现,气候变暖正在使一些候鸟的迁徙距离逐渐变短,甚至可能在数代之内变成不再迁徙的留鸟。研究指出,在秋季迁徙前,候鸟常会表现不安,例如夜间在树顶上不停拍翅膀和跳跃,这种不安状况的持续时间与候鸟的迁徙距离基本成正比。但德国研究人员通过在1988年到2001年中先后对757只候鸟黑顶林莺的观察发现,随着气候变化,黑顶林莺在迁徙前的不安状况越来越弱。另外,研究人员对迁徙活跃性弱的黑顶林莺进行培育,结果发现这些鸟的部分后代会完全失去迁徙的能力,从候鸟变成留鸟。

  而对于鸬鹚而言,环境和气候同样发生了改变。我国鸬鹚分布广泛,在黄河以南地区生活的鸬鹚多数为留鸟,而在黄河以北特别是青藏高原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南迁。以往,西藏林周的鸬鹚每年9月末、10月初就开始飞离繁殖地,迁往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等地越冬。但近年来,冬季的拉萨河谷变得更温暖、更湿润,一些“偷懒”的鸬鹚逗留高原也能生存。当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林周县的卡孜水库湿地等鸟类栖息地不受人类骚扰,也成为鸬鹚留在高原越冬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留鸟和候鸟

  有许多鸟类,每年都会在繁殖区和越冬区进行移居,此现象称为迁徙。依据是否迁徙这一特质,我们可以把鸟类分为留鸟、候鸟两大类。

  留鸟,顾名思义,它们一年四季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不进行迁徙。飞行能力比较弱的鸡形目鸟类绝大部分都是留鸟,在一年四季气候都比较温暖,食物丰富的南方,有许多鸟类是留鸟。

  候鸟,可以再细分为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冬候鸟是秋冬季来到某地越冬,春天离去的鸟;夏候鸟是春夏季来到某地,秋天离开的鸟,这期间它们身负繁殖重任,因此又称繁殖鸟。旅鸟则是指春秋季节在迁徙过程中,在某地作短暂的停留休息和食物补充,等精力充沛后再继续迁飞的鸟。

  旅鸟和候鸟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比如红胁蓝尾鸲,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是夏候鸟,对于中国南方来说则是冬候鸟,在华北地区则是旅鸟,而到了云南西部的部分地区它又变成了留鸟。有的时候,同一种鸟的不同种群在同一地区也不尽相同,比如雀鹰在北京,有些是候鸟,有些则是留鸟。同一种鸟的留居情况也会随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而慢慢改变,黑鹳在北京曾是夏候鸟,现在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类是有地区局限性的。因此当我们提及鸟类留鸟、候鸟分类的时候,必须先要指明地点、区域。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2月21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