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泥石流,怎样正确逃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规模灾害性极端气候频发,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我国尤其是西南山区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具有加重趋势。引导民众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提高泥石流防灾意识有助于防治和减缓泥石流所带来的灾害。

  ■白露

  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等险峻地区,因暴雨、洪水或其他原因引发物源启动,从而形成携带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简而言之,泥石流不属于简单的洪水或者山体滑坡灾害,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挟带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和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方面的因素有关,对应而言,泥石流的形成也有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流域和沟道内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来水。

  值得注意的是,泥石流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上3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大规模洪水都会引发泥石流。通常泥石流往往伴随大强度、短时间暴雨发生,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此外,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与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相比,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如过度砍伐、不合理的采矿开发等,都可能使土地严重退化,在流域或沟道内留下大量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隐患。

  相反,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概率,而且即使发生了泥石流,也增加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天然屏障。

  对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其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可裹挟巨大的石块高速前进,比一般的洪水有更严重的破坏力。其强大的能量如同百列火车向前推进的巨大冲力,摧毁途经的大部分障碍,甚至将所经之处夷为平地,造成物毁人亡的悲剧。

  泥石流的巨大冲击力会对人造成各种创伤、挤压伤、骨折等损伤,可形成感染性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等特殊的感染性疾病;还可使人因被埋压或吸入泥浆水而发生呼吸道梗阻,出现气促、胸闷、咽喉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死亡。

  重大泥石流往往使道路、隧洞、桥梁等构筑物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交通、电力、通讯中断,或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泥石流还会对流经之处的水利工程、矿山等造成危害。有时候泥石流汇入河道,从而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对道路及其他构筑物造成间接毁坏,甚至迫使道路改线。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群发性重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比如,2014年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部分地区因强台风“威马逊”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引发洪涝、风雹、泥石流等灾害,造成144个县(市、区)996.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6.5亿元。

  如何逃生

  我国泥石流沟数量多、分布广,几乎遍布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西藏东南部山区、川滇山区、西北山区、黄土高原和冀西辽西山区是我国泥石流重灾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和西藏。当雨季穿越以上地区的沟道、山谷地带时,一定要有预防泥石流灾害意识,要特别留意当地的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强降雨期间进山。

  一旦进入山谷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确认安全后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人们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最直观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来临前,有一些特征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判断。比如听到远处山谷传来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清水瞬间变浑浊,这些都很可能是泥石流的征兆。

  泥石流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原则是:逃生方向要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避开山谷和沟底,避开有滚石及大量堆积物、土层较厚的山坡地带,尽量向树木茂密或地质坚硬的地带逃生,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躲避的营地。

  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避免被泥石流掩埋。来不及逃离时,可就近找到相对更结实的障碍物躲避,保护好头部。由于泥石流发生过程迅速,所以逃生的速度非常重要。逃生时尽量丢弃身上背着的沉重行李并选择安全的路径,但是通讯工具不能丢弃,以便达到安全地带后与外界联系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