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基地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原名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于1987年破土动工,1990年完成,1997年以来,相继开展了活动层水热动态及变化过程观测、典型地区陆面水热动态过程监测、冻土区碳排放监测。随着青藏铁路的开工,从2001年开始,在高原北麓河附近建立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观测研究基地,展开了铁路冻土工程的监测与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的观测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观测场点集中分布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两侧,沿经向跨越整个高原主体的冰冻圈分布区是我国位于高原腹地开展冰冻圈监测研究的唯一野外观测研究站。

站-1       高原冰冻圈站格尔木基地

  青藏高原冰冻圈是我国社会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退化间的矛盾极为突出。众多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自小冰期以来处于全面退缩状态,近期呈加速退缩的态势;高原多年冻土也呈退化和近期加速退化状态。气候预估表明,本世纪气温仍然处于升温变化之中,不言而喻,区域持续变暖背景下,冰川退缩、冻土退化势必加剧,这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江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危及高原乃至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研究站承担青藏高原冰冻圈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与高原冰冻圈有关的气候、水文、生态、寒区工程等基本特征、演变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任务;获取系统的高质量监测数据;完善数据库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为青藏高原冰冻圈陆面过程研究、寒区生态和水文过程研究以及工程冻害和雪冰灾害研究提供开放的野外观测试验平台;为冻土道路工程路基建设提供示范和试验基地;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工程冻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相关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实习和教育基地;最终为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1960年,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在青藏公路沿线风火山地区建立了高原第一个多年冻土监测场,开始了对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观测,1963~1964年,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海拔4950m的西藏土门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冻土观测,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在青藏公路沿线先后进行了多次短期和不定期的多年冻土温度和气象观测。1987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由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2000年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建立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1995年后,随着冰冻圈和多年冻土道路工程研究的深入,该站观测场点和观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逐步形成了目前以三点三线(三点:格尔木综合基地、北麓河冻土工程试验基地和那曲—安多能水平衡试验基地;三线:青藏公路/铁路沿线、青康公路沿线和新藏公路沿线)为观测研究区,以冰冻圈及寒区工程为主要监测研究内容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试验研究站。

  高原冰冻圈站以青藏高原冰冻圈动态变化为主要学科方向,进行天然和人为条件下冰冻圈及其相关因子动态变化过程的长期监测和试验;开展天然和人为条件影响下冰冻圈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探索高原冰冻圈与气候、环境、人类经济和工程活动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协同发展规律。为高原冰冻圈、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及寒区水文水资源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平台,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